English

谈名人与读书

1998-04-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由于我参与了策划、组织丛书《中国文化名人与读书》的工作,又负责这套书稿的初审和复审工作,因此有幸成为这套书的第一个读者。作为先睹为快的第一个读者,在此,我简略地谈几点肤浅的感受。

我们知道,鲁迅、郭沫若、巴金、丰子恺、齐白石、钱学森、杨振宁等老一辈中国文化名人,为中国和世界奉献了许许多多不朽的光彩照人的瑰宝——文学艺术珍品和科技成果。

那么,这些名人是否生来就是这样的呢?他们是怎样成长为一个对中国和世界有重大贡献的名人的呢?这还得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谈起。

明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名人与读书》丛书,属国家“九五”规划中的一种。这套书从广大青少年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故事,侧重介绍了中国文化名人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刻苦读书的事迹、轶闻趣事及其对日后成名的影响。这些事迹和轶闻趣事,再现了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名人那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充满憧憬的青少年生活,再现了他们为追求理想和光明,虽历经坎坷却仍然夜以继日地、孜孜不倦地刻苦读书的生活。他们的天资不同,家庭出身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专心致志地刻苦读书。书籍使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书籍是他们不断进步直至成功的阶梯。

纵览中国文化名人读书经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读书要从小把基础打牢。鲁迅的三味书屋虽苦,然而,他却从此奠定了相当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没有这个功底,他就不可能写出《中国小说史略》,没有这个功底,他也不可能写出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狂人日记》。可见,青少年时期打下牢固的学习基础将会终生受益。

纵览中国文化名人读书经历,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博览群书。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钻研。中国近现代文化同样需要我们去研究。外国文化也是一个浩淼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了解中国不了解外国,就不可能正确地了解世界,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人生、把握未来。中国文化名人如郭沫若、巴金、老舍、钱钟书、夏衍、钱学森、杨振宁等人,他们不仅远涉重洋出国求学,而且回到国内也仍然时常驰骋在外国文化的知识海洋里。夏衍阅读了许许多多外国文学名著,否则他就不可能成功地写出话剧剧本《复活》,不可能在舞台上再现托尔斯泰笔下的聂赫留朵夫。

中国文化名人读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艰难困苦中读书,在逆境中苦读。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著名作家老舍,出生在祖祖辈辈都是文盲的贫寒的家庭里,终年以盐拌小葱和腌白菜帮为菜,然而,他正是在这饥寒交迫中苦读了唐诗宋词元曲等数不清的中国文学名著,又苦读了许许多多外国文学名著。没有这些苦读,他就不可能应聘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也不可能写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传世之作。有“文化昆仑”美称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不论是在浩淼孤寂的海上游船上,还是在沦陷无助的上海“孤岛”上,或是“文革”期间被发配到山村中,他都是在埋头读书,且以苦为乐,连图书馆角落里堆积的书他都研读过。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苦读,使得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围城》家喻户晓,他写的《管锥编》震惊中外学术界。

青少年朋友们,您想知道这许许多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等文化名人还有哪些读书的经历和诀窍吗,那就请您来读一读这套《中国文化名人与读书》丛书。书中还有名人小传和名人爱读的书简介,还有名人及其家人的珍贵的照片,她会把您带入文化名人读书生活的知识海洋,为您指出一条读书和走向成功的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